瓦当·担当

date
Sep 15, 2022
slug
wadang-a-responsibility
tags
素材
summary
它们静静地倾诉着,而真正的少年们则站在这里聆听着属于它们的故事,学习着它们的担当精神:担当不在一朝一夕,不在鲜衣怒马时,而在朝朝暮暮,在每一个时刻里,在如梭的岁月中,直到老去,也从不会消逝。
type
Post
status
Published
💡
这是一篇参加市作文比赛的文章,主题是少年担当。
它们,在如梭的岁月之中,从少年开始,慢慢地成长、兴盛、老去……
瓦当,在青砖白墙之上,在无人注意的⾓落⾥,在一屋顶的瓦片之下,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一份担当。
这是我,一位少年,与这份责任的两次邂逅。
“⼀春梦⾬常飘⽡,尽⽇灵风不满旗。”
细雨轻轻点点地落下,落下。青苔爬在夫子庙深灰色的石板路上,星星点点的水迹出现了。我匆忙拐入一条小路,只见一处白墙黑瓦的巷口,绿树守在石门一旁。
抬头望去,是一块深灰色的石板,上书三个绿色大字:“乌衣巷”。
我细细打量着景色,全然忘却了脸上雨水正向下流着;雨水也漫透了抹着石灰的白墙,浸润了巷口的石板牌匾。
更多的雨水落在屋顶上,落在波浪般的瓦片之间。忽然地,我注意到了屋顶上黑灰色的瓦当——就扣在那一排瓦片的最前沿。
那些瓦当黑乎乎的,同瓦一般颜色,但形状和纹理却引人注目。半圆弧形状的瓦当上雕刻有祥云和纵横交错回路的纹样,规整中透着一丝变化,别致而精妙;它们的独特排列也让人叫绝:一个个上下颠倒、首尾相接地扣成一对,一对对地又排成了一整行,严丝合缝,无一处错漏,整齐中又带着一份波澜。
雨水就在瓦当之间,聚在一起,沿着“波澜”中凹陷的部分倾泻而下,细细的水流在眼前排列,构成了一副水帘。
我记起来那句诗歌: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悄然慨叹,不知眼前的瓦当,带着如此优雅的气质,扣着身后的排排瓦片,已经跨越过多少岁月、多少晨昏、多少个像这样飘着细密春雨的下午。
瓦当的过去,承载着建筑排水与装饰美观的责任。
又是一年春风至,我走进了六朝博物馆。当我第一次走进地下一层的展室时,便发出一声轻叹。
一整面暗红色的展览墙上,排排瓦当整齐地排列着。这次的瓦当与之前不大相同,尽是整圆形状的,色泽有些暗淡了,露出了黑色下土黄色的胚底。不过,纹路更加清晰可见,也个个不同。有些瓦当和在乌衣巷看到的相同,有着祥云和迷宫般的交错回路装饰;有些瓦当上,整个兽面则填充了圆形,獠牙清晰可辨,眼睛瞪得如铜铃大小;还有一些瓦当则另辟蹊径,刻上栩栩如生的人物面相、在四等分后刻上文字。
notion image
耳机中的讲解音频阐释着:“‘镇馆之宝’瓦当,发于春秋,兴于秦汉,没落于明清。除了具有美化屋檐、排水保护的作用之外,一些有着独特纹饰的瓦当亦有别样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,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有了欣赏价值。’汉并天下‘瓦当是文字瓦当中的独秀和珍品……”
瓦当的现在,承载着历史和美学的价值。
而从属于它们的“少年时期”开始,担当便开始跨越千年,持续到现在,持续到我这个少年眼前的展柜里。
它们静静地倾诉着,而真正的少年们则站在这里聆听着属于它们的故事,学习着它们的担当精神:担当不在一朝一夕,不在鲜衣怒马时,而在朝朝暮暮,在每一个时刻里,在如梭的岁月中,直到老去,也从不会消逝。

© 张哲涵 2020 - 2023状态隐私